【东床快婿是什么典故】“东床快婿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女婿才华出众、仪表堂堂。这个典故出自东晋时期,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。下面我们从典故来源、人物背景、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东床快婿”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篇。故事讲的是东晋名士王羲之在一次宴会中,被当时权贵郗太后的女儿郗璇看中,最终成为她的丈夫。由于王羲之当时坐在东边的床上,因此被称作“东床快婿”。
二、人物背景
- 王羲之: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,被誉为“书圣”,代表作有《兰亭序》。
- 郗璇:时任太傅郗鉴的女儿,才貌双全,是当时有名的才女。
- 郗太傅:即郗鉴,当时的权臣,对女婿要求极高。
三、文化意义
“东床快婿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还承载了以下文化内涵:
1. 才貌双全:强调一个人不仅要有才华,还要有外在气质。
2. 婚姻美满:象征着理想中的婚姻关系,既有感情基础,又有社会地位。
3. 文人风范: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视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典故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 |
涉及人物 | 王羲之、郗璇、郗太傅 |
故事梗概 | 郗太傅选女婿,王羲之因坐东床而被选中,成为“东床快婿”。 |
成语含义 | 形容才貌双全、受人称赞的女婿。 |
文化内涵 | 才德兼备、婚姻美满、文人风范 |
延伸影响 | 后世常用于赞美有才华的青年男子,也用于文学作品中描述理想婚姻。 |
五、结语
“东床快婿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、品德和婚姻的重视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优秀不仅是才华,更是内外兼修的气质与修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