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优选问答 >

曹刿论战原文加翻译

2025-09-21 16:07:11

问题描述:

曹刿论战原文加翻译,快急死了,求正确答案快出现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1 16:07:11

曹刿论战原文加翻译】《曹刿论战》是《左传》中的一篇经典文章,讲述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在长勺之战中,曹刿以智慧和远见帮助鲁国战胜强敌的故事。本文不仅展现了战争中的谋略,也体现了“取信于民”的治国思想。

一、原文与翻译总结

以下为《曹刿论战》的原文及简要翻译,便于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内涵。

段落 原文 翻译
第一段 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遂入见。 春天,齐国出兵攻打我们鲁国。鲁庄公准备应战,曹刿请求进见。他的同乡说:“那些吃肉的大官会谋划这件事,你又何必参与呢?”曹刿说:“那些大官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”于是进去拜见鲁庄公。
第二段 问:“何以战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徧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 曹刿问:“凭什么作战?”庄公说:“衣食这些生活用品,我不敢独自享用,一定分给别人。”曹刿回答:“这是小恩小惠,没有普遍施予,百姓不会跟从。”庄公说:“祭祀用的牛羊玉器,不敢虚报,一定诚实对待。”曹刿回答:“这只是小信用,不能感动神灵,神也不会保佑您。”
第三段 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 庄公说:“大大小小的案件,虽然不能一一明察,但一定按实情处理。”曹刿说:“这是尽职的表现,可以一战。如果打仗,请让我跟随。”
第四段 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,在长勺作战。庄公准备击鼓进军,曹刿说:“还不行。”齐军击了三次鼓,曹刿说:“可以了。”齐军溃败。庄公准备追击,曹刿说:“还不行。”他下车查看齐军的车轮痕迹,登上车前横木眺望,说:“可以了。”于是追击齐军。
第五段 既克,公问其故。刿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 战胜之后,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。曹刿说:“打仗靠的是士气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盛,第二次就减弱了,第三次就耗尽了。他们的士气耗尽,我们的士气正旺,所以能战胜他们。大国难以预测,怕有埋伏。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,旗帜倒下,所以才去追击。”

二、

《曹刿论战》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,揭示了以下几个重要观点:

1. “取信于民”是战争胜利的基础:曹刿指出,只有让百姓信任国家,才能获得广泛支持。

2. “士气”决定胜负:曹刿强调战争中士气的重要性,认为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。

3. “智谋胜于蛮干”:曹刿在战场上冷静判断,不盲目进攻,最终取得胜利。

4. “知彼知己”是关键:曹刿通过观察敌军动向,判断战机,体现出高超的战略眼光。

三、结语

《曹刿论战》不仅是一篇关于战争策略的文章,更是一部体现政治智慧与军事哲学的经典作品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胜利,不仅依靠武力,更依赖于民心、士气和智慧。曹刿的形象也因此成为古代智者的典范,影响深远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