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生活百科 >

可迁移技能包括哪些动词(可迁移技能包括)

大家好,我是小新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可迁移技能包括哪些动词,可迁移技能包括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雷霍(Rehou) 从教育哲学的视角,对普通教育应当造就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养,作了系统的阐述。他说,“受过教育的人未必有教养,因为教养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。”在这里,他提出了一个“人的教养能力”概念。他认为,任何学科的目的终究要形成人的能力。作为“人的教养”的能力,应包含以下特性:

1.驱使力。指动用一切业已掌握的知识资本,自主地去解决新问题。在这个意义上,“教养”也就是“学会学习”。

2.一体化。这是由第一特征引申过来的。就是,人们之所以能驾驭某种知识,是因为已内化了这部分知识,而仅仅限于形式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。知识与体验是一体化的。

3.整合性。指彼此不联结、不整合的知识,不能成为教养。这些知识必须是存在于人类中间,依其统整性原理加以组织的。

4.迁移性。“教养”是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。迁移是教养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。

因此,作为能力的教养,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:

第一阶段,教养的基本能力。这是由于,人是享有所赋予的一切权益的存在,所有儿童均需获得此能力,不获得这种能力,便可能沦为庞大的经济机构中起作用的、盲目的齿轮罢了。基本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和家庭。

第二阶段,特殊能力。这是指人在其职业生涯、社会活动乃至闲暇活动中所能拥有的教养能力。

第三阶段,生存能力。人拥有了这种能力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成人。亦即成为富于责任感的自律的存在,能在自身涉及的所有领域作出独立判断的存在。

然而,尽管学校教育面向生存能力可以做出准备,但不能形成生存能力之本身。借助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一切信息、 技能及学问,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会生存能力的机会。归根结底,生存能力不是教会的,所谓生存能力必须通过终身学习加以获得。这就意味着,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,现代的“国民教养”并不是仅靠学校教育所能造就的。我们需要有基于终身学习视野的教养设计与指向。

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如何积淀和发挥紫阳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,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和学生活动促进学生教养的养成。本研究旨在围绕校园环境、校本课程、教师团队、学生活动四方面构建以“教养”为导向的学校课程,通过课程和活动两条主渠道开展菜单式、体验式、自主式的个性化实践活动,培养具有待人有情、谈吐有节、处事有理、言而有信、学习有法等五个特征的有教养的小学生,并通过人文环境影响、教师引领、活动提升三条途径实施教养的养成教育,构建有教养小学生教育指导的基本模式,课题组总结出教养活动的两个模式,即:学校管理模式和课堂运行模式。
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