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的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炎热的情况下,汗水湿透了衣服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也源自一段历史故事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故事讲述的是东汉名将马援在一次出征途中,因天气酷热,加上行军劳累,他和士兵们汗流浃背,衣衫尽湿。后来,这一描述被用来形容人极度疲惫或紧张的状态。
此外,在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,提到王朗在与诸葛亮对战时,因形势紧迫,汗流浃背,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的紧张情绪。
二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汗流浃背 |
拼音 | hàn liú jiā bèi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、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 |
含义 | 形容非常劳累、紧张或炎热,汗水湿透了背部和衣服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的状态,如工作、运动、紧张场合等 |
近义词 | 汗如雨下、汗流满面、气喘吁吁 |
反义词 | 静若处子、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 |
三、成语的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,“汗流浃背”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:
- 工作场景:如加班、赶项目时,形容员工非常辛苦。
- 运动场合:如跑步、健身后,形容身体大量出汗。
- 心理压力:如考试前、面试时,形容人紧张到冒汗。
- 天气炎热:如夏天户外活动时,形容人们因高温而出汗。
四、总结
“汗流浃背”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出汗状态的成语,它背后蕴含着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和情感表达。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文化意义,还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它。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流,“汗流浃背”都是一种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方式。
结语: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深意。“汗流浃背”正是这样一个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值得我们在学习和使用中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