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声嘶力竭的竭是什么意思】“声嘶力竭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说话声音沙哑、极度疲劳,甚至几乎说不出话来。其中,“竭”是这个成语中的关键字之一,理解它的含义对于准确掌握整个成语的意思至关重要。
一、
“声嘶力竭”出自古代文献,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文为:“声嘶力竭,不能复言。”意思是声音已经嘶哑,力气也用尽了,无法再继续说话。这里的“竭”意为“尽、完”,表示达到极限的状态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声嘶力竭”多用于形容人在极度情绪激动、用力喊叫或长时间讲话后,声音变得嘶哑,身体疲惫至极的状态。常用于描写演讲、争吵、呼喊等场景。
二、词语解析表格
成语 | 声嘶力竭 |
拼音 | shēng sī lì jié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释义 | 声音嘶哑,力气用尽,形容极度疲劳或情绪激动到极点 |
关键字 | 竭(意为“尽、完”)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声音和体力都达到极限的状态 |
近义词 | 声嘶力尽、筋疲力尽、力竭声嘶 |
反义词 | 声如洪钟、精力充沛、气壮山河 |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在台上大声呼喊,早已声嘶力竭。
2. 那个孩子为了引起注意,声嘶力竭地哭喊着。
3. 经过一天的奔波,他已是声嘶力竭,再也说不出一句话。
四、结语
“声嘶力竭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也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应或身体上的极度疲惫。其中的“竭”字,正是这一成语的核心所在,它传达出一种极限状态下的无奈与坚持。
了解成语背后的意义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