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麻木不仁什么意思】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反应迟钝。它不仅用于描述身体上的感觉丧失,也常用来比喻思想上或情感上的冷漠、无动于衷。下面将从含义、来源、用法及常见误用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含义总结
“麻木不仁”原意是指身体失去知觉,无法感受到疼痛或触觉。后来引申为对事情漠不关心、缺乏同情心或反应迟钝的状态。在现代汉语中,多用于批评人的冷漠或对问题的无视。
二、来源与演变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导性宽厚,虽有小过,未尝责之。时人谓之‘木石’,亦曰‘麻木不仁’。”
- 演变:从最初的生理状态,逐渐演变为心理和道德层面的表达。
三、用法与语境
用法类型 | 示例句子 | 说明 |
形容身体 | 他因长期受寒,手脚已经麻木不仁了。 | 指身体失去知觉。 |
形容思想 | 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,有些人却麻木不仁。 | 表示对问题无动于衷。 |
形容情感 | 看到别人受苦,她表现得麻木不仁。 | 强调缺乏同情心。 |
四、常见误用
错误用法 | 正确用法 | 说明 |
“他对工作很麻木不仁。” | “他对工作很冷漠。” 或 “他对工作毫无兴趣。” | “麻木不仁”一般不用于形容对工作的态度,更偏向情感或道德层面。 |
“这个病人麻木不仁,不能治疗。” | “这个病人病情严重,已无生命体征。” | “麻木不仁”是形容感觉丧失,而非疾病严重程度。 |
五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冷漠无情、无动于衷、视而不见 |
反义词 | 敏感细腻、热心肠、感同身受 |
六、总结
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成语,既可用于描述生理状态,也可用于表达心理或道德上的冷漠。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理解其本义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。
表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麻木不仁 |
含义 | 身体失去知觉;思想或情感冷漠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 |
用法 | 描述身体、思想、情感状态 |
常见误用 | 不宜用于描述工作态度 |
近义词 | 冷漠无情、无动于衷 |
反义词 | 敏感细腻、热心肠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