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时了了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小时了了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从小就有才华或能力出众。但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。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、典故背景以及相关记载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成语“小时了了”的来源
“小时了了”出自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篇,是南朝宋人刘义庆所编的一部志人小说集。该成语的完整表述是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,意思是“小时候聪明伶俐,长大后不一定有出息”。这句话原本带有讽刺意味,后来被引申为对人才成长的一种客观评价。
二、成语背后的典故
据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记载,东汉时期的孔君平(字介山)与他的侄子孔融(字文举)有一次对话。孔融年幼时非常聪慧,孔君平便夸他:“此儿小时了了。”孔融听后机智地回应道:“想君小时,必当了了。”意思是:“我猜您小时候一定也很聪明。”
孔融的回答不仅展现了其机敏,也暗含了一种反讽,暗示对方虽然现在地位高,但未必比自己更优秀。这则故事后来成为“小时了了”这一成语的出处。
三、成语的演变与用法
最初,“小时了了”带有贬义,强调“小聪明”未必能成就大事。但在现代汉语中,它更多用于褒义,表示“从小就有才气”,如“这位少年小小年纪就已才华横溢,真是小时了了”。
四、总结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小时了了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 |
典故人物 | 孔融、孔君平 |
故事背景 | 东汉时期,孔融幼年聪慧,被孔君平称赞,孔融机智回应 |
成语含义 | 初期为贬义,现多用于褒义,表示“小时候聪明”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赞美年轻人早慧、有才华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“天才与成长”话题的经典表达 |
五、结语
“小时了了”虽源自古籍,却在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,反映了人们对“早慧”现象的关注与思考。无论是作为警示还是赞美,它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了解其来源与背景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。